第124章穷打与生产 (第2/2页)
这几年,南阳虽也没少参战,可好在都是御敌于境外。
南阳所属各州县都很安全,又重视水利,这几年连续丰收。
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人口都在急速增长。
经过这些年的流民招募和安置难民,如今南阳直接辖区人口突破了百万。
荆襄人口也有百万。
江西人口二百万。
各地一片欣欣向荣。
在县衙后院。
白雪皑皑,几株腊梅迎风盛开。
李裕打开暖房的窗子,一家人隔窗欣赏着院中梅花。
绣娘碧娘坐在李裕的左右,李央李珏则也往李裕的怀里挤。
小翠侍立在侧,给殿下和王妃斟上南阳自酿美酒。
她转动着脑袋,闻着壶中的酒香,咕都咽了口口水。
却被耳尖的碧娘听见了,转头说道:“小翠馋酒了,你也喝一杯吧。”
小翠小脸通红,连连后退。
“奴婢不敢。”
“诶,喝一杯也无妨。”
李裕转头笑呵呵的说道。
“谢殿下赏。”
小翠施礼谢恩。
“说起这酒,今年还是少酿点,粮食金贵啊。”
“是夫君。”
绣娘点头答应。
原来,一年前,两位王妃闲来无事,就和李裕央求。
李裕当时也很忙,没时间陪伴,这才灵机一动,把酿酒的法子跟她们说了。
这会儿也有酿酒的,可他们的酒只是低度的米酒,杂质含量很高,口感就不是太好。
李裕告诉他们的方法是蒸馏酒,纯度高,度数高,入口甘冽,一人喝一碗就得醉倒。
绣娘碧娘终于有了事做,每天和工匠一起研究蒸馏器具的制作。
终于做出了一套简易蒸馏器具。
按照夫君给的方子,实验了几次,还真被小姐俩做成了。
当她们像献宝似的给李裕品尝的时候,李裕都惊呆了。
他至是简单的说了下流程,他自己都没想到能成功。
可见古人的智慧,只要给他们些思路,很多事是能办成的。
自从试制成功了酒,姐俩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连续生产出了上千斤的白酒。
还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各地的官员。
李裕知道制酒费粮,所以才有少制酒之说。
其实绣娘和碧娘自从开战以来就没再制酒了,前线需要粮食,各地难民也需要粮食过冬。
在家中过完了初七,衙门也开封上值了。
各地的官员纷纷发来准备春耕的具体奏本。
江西还好说,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系统,种子、耕牛、农具都有咱们的机构负责。
南阳这边这几年也逐渐的建立和完善了,只是荆襄有点麻烦。
荆襄名义上还是归赵匡凝管辖,可他已经把荆襄交给了李裕。
为了能有效的管理地方行政,李裕把南阳和荆襄合二为一。
对外统称南阳国。
府治设在襄阳。
德王府却留在南阳。
陈班、王厚协主抓春耕事宜。
李裕当了甩手掌柜,在各地走走看看。
却说癞头一家,一家准备起了稻种。
癞头终于如愿以偿,在正月里把柳娘子娶进了家门。
新婚夫妻甜甜蜜蜜。
正月一过,他就进来南阳城。
在他心目中,南阳城就是和长安一样的大城。
不仅大,还很神圣。
因为德王一家就住在这里,自己和他老人家是邻居嘞。
他来到了铁匠铺,对真在拉着风箱的老吴头带着招呼。
“吴叔,要打两把新钁头嘞。”
“癞头,咋家里添人了?”
“嘿嘿,娶媳妇了。”
“哎呀,恭喜你呀癞头,你可真是要福气。”
“的是德王他老人家的功劳。”
“那倒是。”
老吴头停下手里的活计,转身拿出块铁料来。
“你看好了,五斤高高的。”
“嘿嘿,吴叔我信得过。”
“过了年铁料有点贵,听说各地都缺铁料嘞。”
“是啊,去年来了那么多难民,开春正式用铁的时候。”
“可不嘛,一百文。”
“嘶,还真不便宜啊。”
“嘿嘿,吴叔可没赚你多少,良心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