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四章 瞄准的肥肉 (第2/2页)
当时国外来霓虹考察的米国官员,在听说了3亿日元的天价后,他们一度以为这是高尔夫球场的价格。
疯狂时期的种种奇葩现象不一而足,而如今同样是EIE国际的高尔夫会员卡,它的售价已经跌到了几十万日元还无人问津的地步。
之所以有这种天差地别,那是因为EIE国际的高尔夫球场烂尾了。
在去年楼市还未崩溃的时候,EIE国际就已经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。
股市崩溃是诱因,自身战线拉的太长是根本原因。
现在地价崩溃,EIE国际已经岌岌可危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作为它的主银行,按道理长信银行应该积极救援才是。
但是此时长银自己都自身难保,哪有余力去救EIE国际。
说白了长银放弃对EIE国际的救援,并抛售其持有的20%股票,就是丢车保帅之举。
在86年EIE的高桥治则,第一次找到长银申请3.5亿美元贷款时。
长银总部明知道EIE所报数字有太大的水分,甚至项目细节也一概没有。
但它仍旧同意了对方的申请,并开始放款。
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幕,就是因为EIE在申报贷款时,提到了大量购买土地。
那时候银行给其他机构贷款只考虑一点:抵押品是不是不动产!
面对地方分行的质疑,长银总部回复的十分干脆:担心现金流或回报率是可笑的,那是米国人才干的事。
于是在总部的默许下,短短4年EIE就从长银贷出了80亿美元,合计11000亿日元。
这些钱全部被EIE用来在全球疯狂购买不动产,随着土地的升值,长银的资产也因此膨胀到了3000亿美元。
然而竹篮打水一场空,随着地价的暴跌。
不仅EIE国际无力偿还贷款,长银原本膨胀的资产也变成了现在的拖累。
加上股市的双重打击,银行的现金流已经开始出现枯竭的迹象。
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藏省依旧禁止银行随意断贷,并强迫大银行拯救困境中的小型金融机构。
这一套模式起源于战后经济复苏的主银行体制,也就是银行业所谓的“护送船队”模式。
它保证了金融机构、实体企业不会破产,在发生危机时银行会为他们提供支援。
同样这一套模式,也适用小银行和大银行之间。
换句话说,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并不适用于霓虹的银行业。
以现代化的市场经验看,这套僵化的模式无疑是落后的。
但这就是霓虹,保守的力量往往超出外人的想象。
不过在大藏省的逼迫下,长银对于EIE的支援持续了近一年,现在也不得不放弃了。
长银之所以无视大藏省的命令,就是因为它发现EIE简直是一个无底洞。
由于摊子铺的太大,EIE在全球的地产开发很多还处于施工阶段。
资金链断裂就有停工烂尾的风险,想要尽早完工实现套现,那就需要不间断的资金投入。
在主导了EIE后,长银也试着投入一定的资金。
但霓虹现在的不动产行情,注定了此前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。
于是长银内部在合计了一番后,果断的宣布放弃对EIE的控股。
仅仅因为EIE长银内部产生的坏账就高达1.5万亿日元,其他领域产生的坏账也有2.8万亿左右。
也就说此时长银的坏账已经高达4万亿日元,这个数字甚至把长银自己都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。
当然作为霓虹超一流的银行,长银还在捂盖子,坏账也没有被爆出来。
但别人不知道长银的情况,白川枫和新井裕知道啊。
他为什么处心积虑的提前引爆霓虹的地产泡沫,不就是为了沧海横流的这一天吗?否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干?
从86年开始,白川枫就命令新井裕暗中收集各大银行的情报。
因为它们多是上市银行,因此从每年的财报中就可以大致推算它们在地产行业中的投入。
配合这几年的市场行情以及各大不动产会社的情报,这些推算出的数字基本八九不离十。
长银实际亏损是4万亿日元,白川枫他们得出的结果是3.6万亿左右。
但无论是3.6万亿还是4万亿,毫无疑问这个数字都超出了长银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。
因为根据这些年收集的情报看,长银本身的贷款业务只有11万亿的规模。
已经明确的坏账就有4万亿,占据总业务的三分之一左右,就这还不计算其他的不良债务。
如此高的坏账率不出意外的话,长银最后的结局不会太好。
而现在白川枫还打算继续加快这一进程,长银不死,北都银行怎么完成升级?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