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用功之人真心赞,感人场面很好看 (第2/2页)
“山”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“癸山敦”中(金文),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,有山阴树影,使人一望便知是“山”。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“三”在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个,用三峰列而为“山”,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。这是中国人祖先用“远取诸物”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字。到了春秋时代,在“山且丁爵”中的“山”字中峰已高耸起来,并且已渐趋瘦化了。秦篆则在这一形体基础上进一步使之线条化。于是,以后便相沿发展为隶书和楷书中的“山”字。“山”的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,因为山是高耸的而引申出“大”等含义。
到了刘瞻半月归来,见王竞堪堪将山、水、日三字讲完,不由出言赞叹。
刘瞻接下来却不是将余字讲完,而是将“经义”“治事”两斋书籍悉数备齐,自蒙学“三百千”即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讲起,再讲经部四书五经,然后到史部正史、编年、纪事本末、别史、杂史、诏令奏议、传记、史钞、载记、时令、地理、职官、政书、目录、史评十五类,子部的儒家、兵家、法家、农家、医家、天文算法、术数、艺术、谱录、杂家、类说、小说家、释家、道家十四类,直到集部楚辞、别集、总集、诗文评、词曲五类,总共用两个月将蒙学及经史子集诸部之学介绍完毕。
虽然刘瞻尽可能用怀英、弃疾能懂的话深入浅出,毕竟只是略有根基,难免像听天书,临万仞高墙。但二人都是天赋异禀,白驹过隙之间也得其概略,知其洋洋大观,渐有跃跃欲试、喜不自胜之感,求知之欲更加不可遏抑。怀英、弃疾也逐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、该学什么,关于选科也开始有打算,不免兴趣大增。
如此用心,就像带着一个小孩子走路,如果一路情趣不断,前途谙熟又多有期待,自然急切前行。如果沿途风景不佳,迷津无边,孩子势必磨磨蹭蹭,怯懦不前。
又像拎着一个小孩子逛一个陌生高墙大院,甫一进入定然迷茫。欲想得窥门径,就抱着他举一举,或干脆托到门墙上往里望一望。若知院子几广几深,才会有兴趣该在何处、愿在何处着眼用心。
怀英、弃疾自此白天习文,每到夜晚便跟从燕堂练武。
习练经络劲功一途,自阮兴师从王惟一以来,都要照着脉穴铜人图及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《经络劲功》两书研习。特别是脉穴铜人图,长短大小、生理结构与真人同,体内装配五脏六腑,四肢及内脏均可拼拆,外表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用金字标明名称的穴位,经脉、络脉也用金线精确描绘清晰。
但是,燕堂教授眼下却没有铜人图,好在早已烂熟于胸,便自己动手用泥土做了胎子,委托当地最好的窑厂烧制成陶,再施之以彩釉,绘之以穴道经脉图案,终于能替代当年的铜人图。
看到铜人图穴道、脉络密密麻麻,弃疾不禁道:“人体原来有这么多穴道脉络!”
燕堂悠悠说道:“想当年我的师祖在郓城,开始便调理师父、师伯叔体质。他根据祖师的铜人图,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,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,注有穴位名称,绘制成图,为师兄弟们注解。图样完整,内容丰富,经穴较多而系统。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,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,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。形式略与近代《图解》相似,书中详述各个针灸穴位间的距离长短,针刺的深浅尺度,以及主治、功效等项。上卷主要论述了十四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、胃、胆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、三焦、心包络、任脉、督脉)的经络循行、主治及经穴。中、下卷分别按照头、颈、躯干、四肢的顺序,详叙每一经穴。据宋史艺文志记载,原书共为三卷,后于南宋(金•大定)时,有人重新补注,改为五卷,叫做《针灸图经录》五卷。”
弃疾道:“何以不将脉络都修炼到啊?”燕堂笑道:“师祖说时,各人也都如此想,几个人还都说出来。师祖就说,你道脉络都在外皮吗?脉络更多地透过肌肤,深入肺腑,我们无论靠药物,还是靠锻炼,所能方便施力者,十不及一。也有的药物虽能活脉,伤害却也不小,权衡利弊,效用也不能说大。我们比师祖不如远甚,更觉师祖说得大有道理。”
燕堂便效法当年师祖阮飞、师父宋江教授自己模样,全心教授怀英、弃疾、儿子九儿、女儿如玉武功。
这日,怀英与弃疾练武完毕刚要下场,突然飘然一人叫道:“怀英、弃疾,我教你们象戏与围棋,可是要学?”说话正是郓王。二人大喜,抬头看看师父范燕堂。燕堂笑道:“这是师叔祖说话,师父也要乖乖听话,哪敢不允准?”郓王大笑,自身上掏出打开一个扁方盒子,上下板正是象戏盘,象牙棋子,莹润如玉,边摆边道:“小爷们就先来跟我学象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