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> 第五十四章 认真的一箭

第五十四章 认真的一箭

第五十四章 认真的一箭 (第1/2页)
  
  殿外的冻雨还在下着,关中温暖骤降,冻得猝不及防,东宫的菜种得早,也不知会不会冻坏了菜苗。
  
  李承乾喝下一口热茶,没有第一时间答应,而是看向一旁,“于詹事?”
  
  于志宁连忙回道:“殿下有何吩咐?”
  
  李承乾先是摆了摆袖子,一手放在膝盖上,目光打量着武士彟,道:“现在朝中要告老还乡,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章程?”
  
  “回殿下,按照官阶,若寻常侍郎以下,吏部批复便可以,倘若侍郎以上则要陛下批复。”
  
  李承乾笑了笑,道:“应国公,为何不去骊山向孤的父皇告老辞官。”
  
  “臣……”武士彟欲言又止。
  
  与去年相比,如今太子殿下表现出来的谈吐越发强势。
  
  当初还是那位谦逊的太子,平易近人。
  
  徐孝德坐在太子身边,全神贯注,不敢疏忽殿下的半句话。
  
  这位太子殿下,这一年成长得未免太快,言语间已有了威严。
  
  “应国公不用拘谨。”李承乾叹道:“今年,告老还乡的官吏太多了。”
  
  于志宁,徐孝德,武士彟三人皆是沉默。
  
  就是因高士廉为,虞世南,王珪等人一步步退出朝堂,正值权力的更替阶段。
  
  如今这个朝堂,权力交接还是很顺利,舅舅平稳过渡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。
  
  房玄龄掌仆射之位,主持朝政手握大权。
  
  当年跟随父皇的秦王府旧人,一个個闪亮登场。
  
  老人们也一个接着一个离开。
  
  徐孝德递上一份奏章,道:“殿下,这是应国公这些年的行状。”
  
  李承乾忽然一笑,道:“老徐,潼关的水位如何了?”
  
  “回殿下,稍有起伏,可依旧比往年低了一尺。”
  
  言罢,见殿下也没打开奏章,而是放在一旁没打算当场看,徐孝德只能蹙眉低着头。
  
  大风还在呼呼吹着,可以听到冻雨沙沙落在地面的动静。
  
  李承乾抬头又看武士彟,缓缓道:“应国公,不是孤不答应您告老,此事还要与房相他们商议,还望您不要着急。”
  
  “喏。”武士彟躬身行礼,“老臣先告退了。”
  
  看他转身就要离开,李承乾又道:“徐长史,送送应国公。”
  
  等徐孝德与武士彟一起离开,于志宁低声道:“殿下,其实徐长史一直是个热心肠的人,自从应国公来长安,已为他奔波多日。”
  
  李承乾看着徐孝德的奏章,都是这些年武士彟在中原奔波的种种事迹,武德八年调任扬州,武德九年调任豫州,又是出任利州,再是调任荆州。
  
  大半个中原自南向北,都快被他走遍了。
  
  其实武士彟算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,只不过在大唐能臣人才辈出的年代,贞观一朝群星闪耀,大唐的人才都快变得不值钱了。
  
  武士彟也在房玄龄,岑文本,或是长孙无忌,褚遂良这些人的光辉下淹没。
  
  再者说武家是商贾出身,当年为了资助泾阳起兵的皇爷爷,几乎是用尽了家产。
  
  光凭武士彟与皇爷爷的交情又能如何?
  
  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父皇
  
  如果父皇还看当年交情,用还人情的方式补偿他们,兑现当年的许诺,这朝堂早就乱得不成样子。
  
  就如当年的关陇门阀支持皇爷爷起兵,当年的承诺都是皇爷爷给的。
  
  现在呢?
  
  父皇即位之后,根本不搭理他们关陇门阀。
  
  当年情面,哪有社稷重要。
  
  李承乾看完了奏章,低声道:“以往武家都是经商的,他们现在还经商吗?”
  
  于志宁回道:“不再经商了,应国公前来告老也有缘由,他的家眷都在并州,而现在他的身边只带着一个小女儿,多半是回乡心切。”
  
  李承乾吃着茶叶蛋,也给于志宁一颗,“于詹事?”
  
  于志宁刚剥了蛋壳,还没吃,只好又将剥了壳的茶叶蛋放入碗中,端坐着道:“殿下请讲。”
  
  “你这些天一直都在中书省办事。”
  
  于志宁道:“正是。”
  
  “来年科举的事准备如何了?”
  
  “回殿下,在来年六月便能开科举,今年休沐之后,房相会主持将布告传下去,告知中原各县。”
  
  李承乾盘算了一番,要等休沐后让各县张贴布告,前前后后的时间还挺紧张的。
  
  于志宁拿起剥好的茶叶蛋,咬下一口仔细品尝着美味。
  
  “科举的会糊名吗?”
  
  “糊名?”于志宁嘴里还嚼着茶叶蛋,好奇道:“糊名是何意思?”
  
  李承乾比划了一番,又解释了一番。
  
  于志宁大致会意,颔首道:“为何要在卷上糊名?”
  
  “若有人看到名字籍贯,徇私了该如何是好?”
  
  于志宁将吃了半颗的茶叶蛋放入碗中,皱眉思量道:“既然是朝中主持科举,自然是公正的,登科及第亦是看各家文章,若糊名,是朝堂不信任士子,还是士子不信朝堂,这可不是君子之道。”
  
  “于詹事,平时读圣贤书多吗?”
  
  于志宁道:“已很久没看了。”
  
  “那孤再问你。”李承乾放低声音道:“假如,孤是说假如,往后的科举成了考官的敛财之道,真有人徇私又该如何?”
  
  于志宁神色中多了几分惧色,缓缓道:“会死很多人的。”
  
  科举制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,制度需要完善。
  
  再者说在隋朝以前,中原的选官制度所用的是九品中正制,这种制度是地方乡绅或是大族来评价一个人的资质。
  
  这种看身份,看出身,甚至看父辈身份,家世来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与才学的选官制度。
  
  竟然延续了数百年?
  
  也就有了之后的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的搞笑情况。
  
  上品官吏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。
  
  往下的人才中,却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
  
  世家大族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,甚至左右皇权,都是这帮混账害的。
  
  流水的皇帝,铁打的世家。
  
  世家的垄断就是学得好,不如生得好,主打一个任性一个认命。
  
  科举要开了,李唐的社稷要和世家叫板了,估计又要死不少人。
  
  于志宁低声道:“开科举也就罢了,看朝中官吏任用几成世家子弟,若一概不用世家子弟,那些人多半又会痛骂陛下。”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