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一人之下:我开启了神话纪元 > 第四十章 九序心法,逆生虚空!

第四十章 九序心法,逆生虚空!

第四十章 九序心法,逆生虚空! (第2/2页)
  
  而古时丹家非常重视亥子之交的作用,一年之中首重冬至子月,一日之中首重子时。
  
  因为子时阴极阳生,天地一阳初生,在人体则指肾间动气,肾水中真阳萌动,子时修炼采一阳元气,午时则阳极阴生,天地一阴初生,在人体指心中真阴,午时修炼采一缕清阴。
  
  向前观之,第四序功夫安土敦仁,以结阴丹,是修炼内在的功夫,凝聚人体内在的精华元气结成内丹……
  
  而第五序功夫采取天地,以取药物,则是由内而外,由人体内部扩展到人体外部扩展到天地之间,结合时辰、结合天地间阴阳气机的升降来采取药物,而其所采药物,既有内在的真阳真阴,更有外在的天地阴阳二气。
  
  药物之生,恍若飘渺,难以捉摸,因而修炼之时必须致虚守静,只有在虚静的境界中才能捕捉到一点灵光。
  
  而与此同时,“采药”也是为了下一步“媾阳丹”作准备,正所谓——无药则不足以成丹。
  
  ……
  
  九序之六,曰:凝神气穴,以媾阳丹。
  
  第五序功夫采药,采得药物,放于炉鼎,接下来的功夫便是烹炼了。
  
  按此序中的气穴分属,可分内外两窍,窍中还有一窍,外窍处两肾之间,也就是通常所讲之“命门”,又即下丹田精气出入之所。
  
  命门为水火之宅,命门之火乃肾中元阳,命门之水乃肾中真阴,真阴真阳是得之于父精母血的元气,是生命的元始之气,受之于父母而藏之于两肾,通窍于命门。
  
  元气乃先天之炁,与生俱来,其盛衰便决定了一个人身体的强弱,其存亡便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存亡。
  
  而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,元气是渐长渐消,处在一个不断消亡的过程中,元气一失,则生命随之消亡。
  
  因此,命门上所言之采药功夫,既是采取肾间动气、也是采取天地之间阴阳二气,肾为先天之本,所以命门也称本根或天地根,而在老子道家,此称为“玄牝之门”,为阴阳相合之处。
  
  在人体内部,玄指父精,牝指母血,父精母血媾合而成一点先天元气,藏之于两肾。
  
  在人体外部,玄指天,牝指地,玄牝之门是天地阴阳之气出入之门,天地阴阳之气于此媾合,也藏之于命门。
  
  《老子河上公章句》曰:「不死之道,在于玄牝。」
  
  保住先天元气,并温养之,使之不失,使之巩固,这就是“不死之道”!
  
  后说内窍……
  
  内窍在气穴之内,这就是窍中之窍,其名“土釜”,喩烹药、结丹的器皿。
  
  既然以“土”来命名,那么必然与“土”有关,古代丹经上的“土釜”通常指称“黄庭”,位于腹部,在八卦中属“坤卦”,其土性温厚,能温养药物、结出丹芽。
  
  然而,《九序心法》中的“土釜”却是“气穴”之中的“窍中之窍”,并非是“中宫黄庭”,而是位于“坎位”的“气穴”。
  
  这其中的“土釜”为无形无象之“真土”,正如紫阳真人《悟真篇》中所云:「离坎若还无戊己,虽含四象不成丹。」,五行无土不生成,水火无土不交合,此为“坎离纳甲之戊巳之土”。
  
  而“土釜”过后,便是最为关键的“媾丹”,而此序中的媾阳丹之法便是让坎离交会、神气交合、从而阴阳交媾。
  
  凝聚者,不仅是要神炁聚合为一处,还需收视敛听,息心澄虑,不动不泄,则身心合一,神气混融,自然丹成!
  
  ……
  
  九序之七,曰:脱离生死,以身天地!
  
  综合而言,前六序功夫只能算是完整的“入门功夫”,属于“有为之法”,以意守窍,以意引气,采药结丹,这些行功步骤全凭心意下功夫。
  
  尽管行功过程中用意不可太勤、太猛,也不可太着意、太着相,只能若有若无、杳杳渺渺,只能“绵绵若存、用之不勤”,但实质上,用意无论强弱,毕竟都是在用意。
  
  从修“性”的角度说,完成了前六序功夫,其业便已做到了“了我心”,此时心神寂然不动、湛然常静、心不为物役,不会被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,不会受功名利禄、酒色财气的诱惑,摆脱了七情六欲的束缚,做到了超脱于常人的“自在之境”。
  
  从修“命”的角度说,完成前六序功夫,就可以做到神闲气清、身体康泰、气脉通畅、无病无灾,但是尚不能做到“了生死”……
  
  虽然此时阳丹已结,但是仍然需要存贮于土釜之中不断温养,失去土釜这个盛阳丹的器皿,阳丹也就无所依托,则药消而丹灭。
  
  换句话说,一旦失去了人的肉体形骸,那么阳丹也就随之消失了。
  
  因此,到了这第七序功夫,也便是“无为之法”的开始,此时阳丹已经结成,并且放置于土釜之内不断温养,温养既久,就可以达到身同天地的境界。
  
  天地,以及天地之间的人与万物,都是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有形质的实体,虽然形质有大小强弱之别,寿命有修短寿夭之分,但是本质上都是阴阳二气。
  
  只要做到人身的阴阳二气与天地阴阳二气混融为一,人体的气机与天地同步,心同天地之心,气同天地之气,与天地同呼吸、共命运,也就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“天人合一”!
  
  只是,由于是“无为之法”,非人力所能为,也就没有“人为”的方法,没有“刻意”的修功手段……
  
  从此开始,便只靠一个“悟”字!
  
  ……
  
  九序之八,曰:超出天外,以身太虚!
  
  身同天地,寿同日月……
  
  这对一个普通人而言,已经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  
  就像只会在树梢扑棱的蜩与学鸠无法理解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,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无法理解八千岁为春、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一样。
  
  然而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”,世界毁灭消亡的那一天终究是会光临,此于常人而言大可不必杞人忧天,而对一个存志体道的人来说,却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。
  
  天地之外是太虚,何为太虚?
  
  似乎是无人能解释得清的一种存在,天地有形气,太虚则超出天地之外,则太虚无形气可言,无形无象,无内无外,是清虚空寂之境。
  
  进入太虚之境,也便摆脱了天地生死之束缚,不受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之约束,也便是“了生死”,进入无生无死、不生不灭的清虚之境!
  
  然而,有形有气之人身,如何能身同太虚?
  
  答曰:“有形气而无形气者,忘其形忘其气也,有心身而无心身者,忘其心忘其身也。”
  
  此为庄子所谓之“物我两忘”者也。
  
  ……
  
  九序之九,曰:虚空粉碎,以证极则!
  
  由身同天地,进而身同太虚,此时,修行之步伐依然不能停止,还需继续向前。
  
  至少在“三教先生”看来,“太虚”还并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,惟有虚空粉碎,就连虚空也不复存在了,只剩下元神浩气、绵绵若存,那才是最高准则,也就是最高的境界!
  
  由此来看便可得,三一门之丹法修炼中的意念活动最忌着相,一着相,也就没有了“虚灵不昧”的特性。
  
  既不能着意于有,也不能着意于无,着于有,即有色相,着于无,空即是色,空即不空,若能在体道的过程中无所着、没有任何依凭,那么色即是空,不空即空。
  
  第八序功夫,以身太虚,虚太虚之虚,体太虚之体,便意味修炼者心中还有“虚空”这一实体,也还不能完全摆脱“虚空”这一实体,还需要依托“虚空”这一实体,这就是着相了。
  
  便如庄子论《逍遥游》,指的是没有任何凭借、依托的绝对自由的境界,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,御风而行的列御寇,都是有所依托,都需要藉助大风的力量才能飞行,没有了风力的帮助,也就不会有这些异于常人之表现。
  
  鲲鹏万里,对常人来说已经是神乎其神的事情了,而对修道的人来说,却尚未进入最高的、绝对自由的“逍遥之境”。
  
  虚空粉碎,则身无其身,也即庄子所说的物我两忘,无物无我,在内无我,在外无物,内外皆空,这才是“真空”。
  
  《性命圭旨》上有一首诗诀,算是恰如其分,诗曰:“虚无一窍正当中,无生无灭自无穷。昭昭灵灵相非相,杳杳冥冥空不空。”
  
  然……
  
  到了虚空粉碎之境界,则无物无我,但,既然已经达到无我之境,那么自然也就无思无虑、无意无为、无声无臭、湛然而静、寂然不动。
  
  那么,又何来“以证极则”?
  
  有“极则”,而且需要去“证”,这些纯粹都是有思有虑的思维活动,那岂不是与“虚空粉碎”自相矛盾了?
  
  甚至可以说,既然需要用文字来表述,那便是有为法了,就已经有了“色相”,不能称之为“虚空”。
  
  对此,“三教先生”有解:
  
  “岂其有则也,而必曰则者,何欤?岂其有证也,而必曰证者,何欤?极之一字,且不得而言矣。而曰则曰证,特借其言以发明之尔。”
  
  便如老子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”
  
  因此可以说,“以证极则”,乃是勉为其难,强解玄奥。
  
  后“三教先生”之门徒,三一门初代弟子林贞明说得更明确:
  
  “到此地位,非惟一法不立,且无法可说,而说亦不得矣。”
  
  ……
  
  “!!!”
  
  看完整部典籍,夏烨骤然睁眼,眼中精光大放,似有所悟!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