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3章 唢呐 (第1/2页)
唢呐竟然是舶来品,但它却被咱们中国发扬光大。
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,为什么中国年轻人会这么喜欢唢呐呢?
答案,就在接下来的讲述中。
如果可以学习一门乐器的话,年轻的小伙伴们会不会选择唢呐?恐怕,大多数年轻人给的答案都会是——选它!选它!必须选它!
俗话说,百般乐器,唢呐为王,不是升天,就是拜堂。
相比于网上的大杀四方,现实中的唢呐却显得灰头土脸,更别提去了解唢呐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了。
想要制作这件百器之王,首先要选取明清上好的老红木一根,经过量尺、下料、车外圆,将外部抛光平整,接着再定中心、掏内堂。掏的时候需要边旋转边往里推,而且前进的力度需要均匀,再在杆身上定位开八个音孔,经过一番打磨后,唢呐杆就只制作好了。接下来,将铜片经过切割和焊接的方式,做成一个喇叭状,将唢呐碗套在唢呐杆的最下方位置,主要作用是扩大音量,也可以调整筒音的音高,第三步则是将零点三毫米的响铜剪成所需要的大小,然后包裹在画针上,用丝线进行固定,最后选用芦苇制作哨片。浸泡后去膜和刮皮,剪成小段哨型后用铜丝缠绕,再用电烙铁把哨子两面压平。新哨做好之后,不一定好用,修哨子需要有一定的耐心,一边试吹,一边修理,直至软硬适宜,发音省力为止。
如果,将来的偏见被打破,唢呐能够咸鱼翻身,大家会学着用自己的手艺来制作一把趁手的唢呐来高歌一曲吗?
亲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,它的特点为音量大,音质明亮、粗犷,演奏方便,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绪。亲阳唢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,近年来逐步增添了闷子、手搦(大咪)、卡腔(小咪)、管子、口哨等附属乐器,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能力及演奏内容。亲阳唢呐分高、中、低音三类,吹奏技艺十分丰富,在本地区凡遇到婚丧嫁娶、寺庙开光、开业庆典、生日祝寿等活动都要请唢呐班吹奏,以增添热闹的气氛。
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“眼管子”,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“金鼓会”,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,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。明末清初时有“同乐会”、“贾家班”,清至民国时有“麻金班”、“毛旦班”、“银河班”等唢呐演奏组织,在当地影响很大。亲阳一带有“大花轿,麻金吹,麻金不吹不结婚”,“闺姑女、门婿到,毛旦不吹不上轿”的俗语,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。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,亲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。以沁河为界,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;沁北派以张家、贺家、马家为代表,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。其繁盛之况,即此可见一斑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