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章 手掌画 (第1/2页)
原来,国画都是写实派,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帧都是绝美。
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才懂的意境吧,大雪中的“红团子”仿佛国画动态还原,千里江山更是古人诚不欺我,不是写意全是写实。
《滕王阁序》中的景色,雨后泰山宛若仙境,诗人笔下的风景居然有这么美,王希孟的青山绿水,或许只有中国的山水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神秘感。
“非遗”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,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。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,现如今正在由非遗传承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,展示着“非遗”的魅力,将“非遗”活态传承,使“非遗”融入现代生活、走进大众日常。
在我国贺兰县有这样一位传承人,他凭借掌心技艺在一张画纸上绘出一幅幅山水画作,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氏手掌画第四代传承人——马俊虎。
挥毫泼墨除了用笔还能用什么?
带着这个疑问,作者来到了南梁台子铁东村非遗传承人马俊虎家中,探寻手掌画的艺术魅力。
十几平米的画室内,悬挂着《高山流水》《和谐家园》《贺兰春色》等十余幅手掌画作品,均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效果,或清隽淡雅、或大气磅礴。
静观画作,青山在雾中时隐时现,松柏或葱绿、或挺拔、或伟岸。
绮丽的石峰,帆船、流水在指间游走,意境可谓壮观。
这些精美手掌画的主人名叫马俊虎,他以手掌为笔,蘸水墨或水彩在纸上绘就灵动山水。
溯其源,须追忆至1875年清末时期,甘肃临夏农村有一位农民马河州,他首创以手掌、手指和胳膊的作画方式,绘出美丽的山水画,令乡人赞不绝口,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一传就是四代人,至今已历140余年。
在马俊虎的案几上,一碗水、一方墨、五颜六色的水彩经过调和,手掌蘸墨,以手为笔,或疾或缓、或刚或柔......须臾几小时后,一幅壮阔的山水画便跃然于纸上。
马氏手掌画的艺术魅力除了打破常规以手掌作画的新奇性,更兼具写实与意象并存的观赏性。其素材多取自于祖国的大好河山。长江、黃河流域的美丽自然风貌、宁夏六盘山、泾源凉殿峡、贺兰山、青铜峡、须眉山等多处景点的俊秀自然风貌和壮美山河景观,都化为马俊虎巧手下的苍茫云海,明月天山。
手掌画的精妙,重在抓颜色的轻重深浅以及力度的疾许,以指甲作画的难度则更大。马俊虎坦言,用这一只手画出比毛笔更精彩的山水画,背后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。迫于生计,马俊虎种过地,也当过建筑工,但对于手掌画的传承,他从未轻易言弃。没有案几,就走到哪里画到哪里;没有水墨,便用碳块子在旧工地墙上涂涂画画。1999年得益于扶贫搬迁政策,马俊虎全家迁至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,自此他便将此技艺带到了第二故乡,在家建了俊虎画室,潜心于马氏手掌画的创新发展工作。马俊虎利用这间陋室,不断创新,砥砺前行,水平渐高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