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非遗鉴赏 > 第194章 金钱板

第194章 金钱板

第194章 金钱板 (第1/2页)
  
  金钱板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,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,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。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“劝世文”,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。后经不断发展改进,逐渐成为独立曲种。曲艺的一种。流行于四川和贵州一带。一人或两人演唱。以数板为主,但每唱一段略有拖腔。乐器为三块竹板,其中一块竹板嵌有活动的铜钱,以此得名。
  
  金钱板由单人表演,说唱并举,段末一句往往略用拖腔。说唱的同时,演员一手执打板,一手执底板和面板,通过三块竹板击打出各种节奏的声响,为演唱伴奏。其唱腔鲜明而独特,既采用【老调】、【狗撵羊】、【富贵花】、【红衲袄】、【满堂红】、【江头桂】等川剧曲牌,又吸收昆曲和四川民歌、山歌、小曲、号子等的音乐。唱词通俗易懂,富于节奏,每句字数不限,全篇多一韵到底,亦偶有转韵情况。金钱板传统的演出曲目比较丰富,《打董家庙》、《打洞庭》、《打毗芦荡》和《胭脂配》、《芙蓉配》、《龙凤配》、《金婵配》、《节孝配》等作品是其中的经典,习称“三打五配”。除此以外,还有《闹雅安》、《嫌贫传》、《蓝大顺起义》、《瓦岗寨》、《包公案》、《说岳传》等一大批代表性的作品。
  
  金钱板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,其中涵容着巴蜀地域的风土民情、社会风貌,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。目前,金钱板后继乏人,发展停滞,生存出现危机,急需抢救保护。
  
  金钱板,金钱板由快板、莲花闹演变而成,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。
  
  金钱板表演以打、说、唱、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,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,演员打、唱结合,辅以表演。代表曲目有《打董家庙》《打洞庭》《打毗芦荡》《胭脂配》等。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,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。2008年,四川省成都市申报“金钱板”经国家单位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1年5月23日,重庆市万州区申报“金钱板”经国家单位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  
  金钱板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,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,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。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“劝世文”,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。后经不断发展改进,逐渐成为独立曲种。
  
  清道光年间,四川曲艺相互借鉴,曲艺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金钱板的形成。在这个时期,金钱板艺人开始走南闯北,以演唱金钱板为生。同治末年,四川金钱板成为流行曲种之一。金钱板形成初期,艺人们多在乡野和场坝卖唱献艺,表演的内容也简单粗俗,尚属于“路岐人”之列。“最初唱劝世文之类,以后曲目逐渐丰富,至清末已形成‘三打’‘五配’等看家曲目。由于打法、唱腔和演出技巧不同,又形成了清派、花派和杂派等流派。”不同表演风格和流派的形成标志着金钱板已经逐渐走向成熟。清末至民国初年时期,金钱板艺人中已出现德艺双馨的大家,当时四川名山县百丈场的杨永昌就是金钱板清派中的代表人物。此时金钱板艺人已经从走街串巷要饭讨口的路岐人变成了在客栈、茶馆说书演唱的艺人。与此同时,“由于新四军入川,建立了‘川陕苏维埃’政权,为四川曲艺的发展开垦了一片新鲜的土壤。”此时的金钱板艺人积极投身革命和抗日宣传,创作和时事、革命、抗日救国等相关的唱段,深入苏区和群众中表演。他们是普通群众,也是抗日革命的宣传员,这样的身份使金钱板艺人们的组织形态再次发生变化,他们兼具双重身份,既是书场茶馆里的卖艺人,也是投身革命的宣传员。金钱板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